太阳能热水器增压泵出现气蚀或空转,通常与系统设计缺陷、安装不当、维护缺失或外部环境变化相关。这两种问题不仅会影响泵的性能,还可能加速部件老化甚至直接损坏设备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:
一、气蚀的核心原因:液体局部汽化引发的 “气泡侵蚀”
气蚀是指泵内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因局部压力骤降,低于对应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,导致液体汽化产生气泡;气泡随液体流动至高压区域时迅速破裂,产生强烈冲击(局部压力可达数千大气压),反复冲击叶轮和泵壳,形成 “蜂窝状” 侵蚀。具体诱因包括:
吸入端压力不足,低于液体饱和蒸汽压
吸程过高:泵的安装位置过高,与水源(太阳能水箱出水口)的垂直距离超过额定吸程(如泵额定吸程 5 米,实际安装高度达 7 米),导致吸入管路内压力过低,液体易汽化。

吸入管路阻力过大:
管路直径过小(如用 DN15 管代替 DN20 管)、管路过长(超过 10 米未加粗),或存在过多弯头、阀门(如 90° 弯头数量≥3 个),导致液体在吸入过程中压力损失过大。
管路内壁结垢(长期未清理,水垢厚度≥2mm)或杂质堵塞(如泥沙、铁锈堆积),进一步增加阻力,降低吸入压力。
液体温度过高,饱和蒸汽压上升
太阳能热水器水温通常在 40~80℃,温度越高,水的饱和蒸汽压越大(如 80℃时约 47kPa,远高于常温的 3.2kPa)。若泵的吸入压力接近或低于该温度下的蒸汽压(如吸程过高 + 高温水),极易引发汽化。
尤其夏季晴天,太阳能水箱水温可能超过 85℃,若泵直接抽取高温水且吸程不足,气蚀概率会显著增加。
吸入管路漏气,混入空气
管路接口密封不良(如螺纹连接处未缠生料带、法兰垫片老化开裂)、泵体与电机连接处的机械密封磨损(轴封漏气),导致空气从缝隙进入吸入管。
空气在管路内形成 “气塞”,使液体流动不连续,局部压力波动加剧,引发气蚀(表现为泵运行时噪音增大,出水中夹杂气泡)。
泵选型与系统不匹配
选用低扬程泵用于高阻力系统(如高层住宅),泵需超负荷运行以提升压力,导致叶轮进口处流速过快、压力骤降,诱发气蚀。
叶轮设计缺陷(如劣质泵的叶片角度不合理),使液体在叶轮入口处形成涡流,局部压力过低。

二、空转的核心原因:泵内无水运行,失去液体冷却与润滑
空转是指泵启动后,吸入端无液体进入泵腔,电机带动叶轮在 “干磨” 状态下运转。此时液体的冷却(带走电机热量)和润滑(减少叶轮与泵壳摩擦)作用消失,易导致电机线圈烧毁、叶轮磨损。具体原因包括:
水源供应中断或不足
太阳能水箱水位过低:水箱缺水(如水位低于出水口),或上水阀故障(如电磁阀卡涩未打开),导致泵无水源可抽。
季节性冻堵:冬季气温低于 0℃时,吸入管路(尤其暴露在室外的部分)被冻住,液体无法流通(表现为泵运行时有声音但无水流,触摸管路冰冷坚硬)。
吸入管路进气或堵塞,形成 “气锁”
气锁现象:吸入管路内空气未排净(如首次安装后未排气,或维修后管路重新连接时混入空气),空气密度远低于液体,导致泵无法形成足够负压吸入液体,叶轮空转。
管路堵塞:吸入端滤网(若有)被杂质(如水垢、泥沙、树叶)完全堵塞,或管路被折扁(如塑料软管受挤压变形),液体无法进入泵腔。
泵的自吸能力失效
自吸式增压泵依赖泵壳内的 “储水腔” 形成真空吸液,若储水腔密封不良(如盖子未拧紧、密封圈老化),或单向阀故障(如阀芯卡涩无法关闭),导致储水泄漏,无法形成自吸,开机后直接空转。
非自吸式泵(如离心泵)安装时未满足 “灌注条件”(即泵体需低于水源,利用重力供水),若误安装在高于水源的位置,且未额外加装引水装置,会因无法吸液而空转。
控制系统故障,误启动
智能联动系统中,若压力传感器、水流开关故障(如误检测到 “有水信号”),或控制器程序出错,导致泵在无水状态下被误启动(如太阳能水箱已空,但泵仍持续运行)。

三、气蚀与空转的关联性:互为诱因,恶性循环
气蚀严重时,泵内气泡破裂会导致液体流动中断,间接引发短暂空转;
空转则会破坏泵内密封件和叶轮,加剧管路漏气,进一步诱发气蚀。
因此,发现其中一种问题时,需同时排查是否存在另一种风险,避免故障扩大。
总结来说,气蚀多与 “压力不足、温度过高、空气混入” 相关,空转多与 “水源中断、管路堵塞、自吸失效” 相关。解决时需结合安装参数(如吸程、管路直径)、系统状态(如水温、水位)及泵的自身性能(如自吸能力、密封情况)综合排查,从根源避免反复出现。